史上最凄凉的一首归家诗,满纸辛酸泪,读来肝肠寸断
一直有一种说法,北方那个国家的人非常血性、尚武,是战斗民族。
这个观点其实很多人不赞同,因为要说真正的战斗民族,我们国家要说第二,没有哪个国家敢说第一。
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,会发现它几乎可以说是一场战争史。
在神州大地上,统一稳定的时间只有区区数百年,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处于战争状态,经过数千年的战争与和平,这才有如今脚下这辽阔的国土。
然而是战争就必然很残酷,一场战争下来,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凋零,背后又有多少个家庭破碎。
何况在封建社会时,有些战争是为了满足一个人或者一个阶层的利益而发动。
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”,在统治者的眼里,士兵就是一个数字,实在是微不足道。
君不见,虽有壮士十年归,但更多的是一入戎机人难还,成为了无定河边骨。
古时那些战争诗,边塞诗,除了少数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,更多的是哀民生之多艰,叹战争之残酷。
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诗,它以最朴实的语言,传达了战争给人带来最悲凉的情感体验,堪称汉乐府中最凄凉的一首。
仅开篇两句便令人肝肠断,读完更是泪流满面。
《十五从军行》
佚名
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。
道逢乡里人,家中有阿谁?
遥看是君家,松柏冢累累。
兔从狗窦入,雉从梁上飞。
中庭生旅谷,井上生旅葵。
舂谷持作饭,采葵持作羹。
羹饭一时熟,不知贻阿谁?
出门东向看,泪落沾我衣。
这首诗没有题目,后世为了便于记载和传播,就拿这首古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。
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多年征战在外的老兵,返回家乡后的景象。
“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”,开头两句便道尽了一个老兵的心酸。
他被征召入伍时15岁,正值意气风发的年纪,可此去战争频繁,军旅生涯遥遥无期,直到80岁垂垂老矣了,才再次回到家乡。
诗人对于老兵的军旅生活,只是一笔带过,却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,这足足半个多世纪,改变东西太多了,不仅仅是自己少小离家老大回。
所以接下来的几句就是具体写家中的变化。
"道逢乡里人,家中有阿谁?遥看是君家,松柏冢累累"
许久未归,走在路上,一切都是那么陌生,茫然无际的他碰见了乡里人,急切地问询。
六十五年了,他岂敢奢望家人全部安然无恙,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。所以他只问,家中还有谁侥幸存活?
老乡见满面风尘带着乡音的老兵也非常吃惊,沉思片刻似有不忍的抬手遥遥指向一处。
老兵抬眸望去,入眼处是一片松柏杂生的苍凉坟冢。
回家见亲人这个信念,是他在漫长出生入死的征战岁月里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,但当他拼尽全力活着回来时,却发现家人早已化作白骨,那一刻他的心中该有多痛。
这遥望亲人坟墓的一幕,真是道尽了那个时代家破人亡的悲痛。
接下来的四句是描写他怀着沉痛心情走进从家门的环境描写。
"兔从狗窦入,雉从梁上飞。中庭生旅谷,井上生旅葵。"
昔日其乐融融、庭园整洁的“家”如今非常破败,野兔从狗洞中进出,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,荒芜的庭院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,井台也被葵菜环绕着。
这短短20字,将人去楼空,人亡园荒的凄凉景象写到了极致,无形中将他的悲痛放大了十倍,百倍。
死者已矣,生者还是要生活,于是老兵开始捣鼓着吃食。
“舂谷持作饭,采葵持作羹”。
家中荒凉如此,自然没有吃的东西,但这难不倒从军多年的他,只见他熟练地把野生的禾谷舂了一点煮饭,摘了一些野菜烧菜菜、煮汤。
“羹饭一时熟,不知贻阿谁”,好不容易饭熟了,汤好了,他却没有动筷子,因为整个家里只剩了他一个人,不知要和谁共食。思及此,悲从心来,自然没有吃饭的胃口。
“出门东向看,泪落沾我衣”,茫然无措的老兵只能走出了家门,向东方望去,不禁潸然泪下。
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是未到伤心处,老兵显然是悲伤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,这才老泪纵横。
不是每一场归来,都心有所归,都能满心欢喜,这个老兵的归来,就无比的凄凉。
见微知著,全诗用简单自然的对话和独白,将老兵的故事娓娓道来,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给人带来的伤痛,批判了战争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,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